2023年12月,索尔维集团正式拆分为两家独立公司,索尔维和Syensqo。随后,Syensqo成功登陆布鲁塞尔泛欧交易所和巴黎泛欧交易所,成为全球最大的特种化学材料上市公司之一。

  今年二季度,Syensqo净销售额达到17亿欧元,复合材料业绩同比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市场在该公司区域业务中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Syensqo首席执行官凯依岚(Ilham Kadri) 受访者供图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Syensqo首席执行官凯依岚(Ilham Kadri)表示,2023年第四季度已经探底,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下半年将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枢纽市场之一,我相信在未来全球50%化学材料将会在中国产出。”

  中国市场有何战略意义?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局部冲突频发的背景下,化工行业也面临着需求萎缩、供应链冲击和市场预期减弱的多重压力。

  尽管如此,中国市场依然是Syensqo极为看重的战略市场。

  财务数据显示,Syensqo在去年的全球销售额为68亿欧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超过15%。

  “我们相信Syensqo在中国的潜力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三倍。”凯依岚表示,目前亚太地区的业绩表现整体较为优越。

  凯依岚坦言,即使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中国市场蕴藏多样化的机会。“中国市场需求仍然较为旺盛,尤其是汽车行业对于电气化的需求旺盛。”

  在凯依岚看来,中国的汽车行业已经打造出非常完善的价值链,并且正在引领全球的汽车电气化。“我们和中国的汽车市场是相互需要的,电车市场需要我们的技术、需要我们的创新,同时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

  汽车行业电气化的核心是电池。据悉,理想化的汽车电池应具备平价、能量密度高且轻量化的特点,除电池技术外,还需要特种结合物和复合材料技术。

  凯依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目前Syensqo已有第二代的电池技术,并且还在开发第四、第五代的电池技术——固态电池技术。它的优点就是体积更小、更不易燃、价格会更低廉。

  不过,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激烈,在华外资企业应当如何迎接新的挑战?

  对此,凯依岚认为与本土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至关重要。

  “我们相信合作能够共赢。例如我们和蔚来打造联合实验室,和铜供应商金田铜业的合作以及和华光股份等新材料类企业的合作。其次,Syensqo还积极支持出海的中国客户,将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关系拓展到境外。” 凯依岚表示,“上海的研发中心已经成为我们全球的研发中心之一,我们把公司最新的研发技术从上海出口到世界各地。”

  绿氢会是下一个风口?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在电气化、半导体的投入都是非常大的,可持续发展对Syensqo来说也是十分重要。”凯依岚介绍,在过去的投资当中,公司60%的投资是放在了可再生能源上面。

  事实上,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化工企业也肩负着降碳减排的重任。

  Syensqo也制定了碳中和目标——2030年将范围1和范围2的排放量减少40%,并将范围3的排放量降低23%,最终到2040年全面实现碳中和。

  “中国是Syensqo全球所有的市场中,首个所有工厂100%使用绿色电力的,我们投资了差不多100万欧元来进行绿色能源的采购。”凯依岚介绍,Syensqo推行的减碳计划迄今已将公司的碳排放降低了50%。在工厂、办公室(区域),主要是(进行)范围1跟范围2气体的减排,也有和合作伙伴(例如)车企、电池供应商合作减少范围3气体的排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Syensqo也在为积极布局绿氢经济,为其提供先进材料,包括氢气生产、氢气储存、运输以及氢气使用,解决方案用于电解槽、储氢、燃料电池和其他绿氢价值链环节。

  凯依岚把Syensqo称为绿氢的赋能者,“因为从整个过程的开始到最终结束,从A到Z,其实我们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零排放、低碳的特性决定了绿氢实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受制于工艺技术和成本因素,目前开发极为有限。

  “目前绿氢价格在每公斤7-8欧元,只有降低到2欧元,才是产业比较能够承担得起的价格。”凯依岚博士认为,未来绿氢能否广泛应用取决于其成本曲线,要看其成本成熟周期何时到来。

  凯依岚表示,全球范围内对于绿氢投资较多,比如沙特阿拉伯正在建造全球最大的绿氢平台,包括在美国、欧洲部分国家,都有相应的投资。“这些千瓦甚至亿瓦规模平台的建立可以降低成本,对于推动绿氢更广泛的应用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Syensqo正在开发全球首架氢能飞行器“气候动力号”,采用复合材料和低温储氢技术,目标是实现9天内的环球不间断飞行。

  《能说会道》栏目,是由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的能源领域访谈栏目。该栏目将围绕能源领域的热点话题、创新举措等方面,对话企业高管、机构投资人、专家学者,共话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行业的未来发展。栏目内容将在21财经APP、21能闻(21世纪经济报道旗下能源类矩阵号)等内部平台以及头条号等外部平台发布。

  (作者:曹恩惠,实习生孙晨阳 编辑:骆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