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耳机想“复制”智能音箱的爆红,要怎么做?

  如果说智能音箱的爆红,是在情理之中,那最近大伙儿扎堆AI耳机是不是在意料之外呢?

  如果说智能音箱的爆红,是在情理之中,那最近大伙儿扎堆AI耳机是不是在意料之外呢?

  先说海外的,2017年10月谷歌公布Pixel Buds耳机,被认为是业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耳机”。其最大亮点是整合了谷歌语音助理,用户通过特定手势激活它后可获取线路,设定提醒或者控制音乐等,与Pixel配对后还能实时翻译。

  随后的11月,Line也发布了一款AI耳机MARS,可即时翻译10种语言,不同语言两人一人戴上一只,就可自由交流。而澳大利亚初创公司Lingmo先于2017年6月发布了一款翻译耳机“Translate One2One”,支持8种语言,3~5秒钟即可完成翻译。

  此外还有苹果的AirPods、三星推出的Gear Iconx( 2018 )无线耳机、索尼Xperia Ear智能耳机等,语音巨头亚马逊早在 2016 年 8 月也申请过一款降噪耳机的专利,据说目前也正在研发打磨一款智能语音耳机。

  再说国内,先是汪峰主导的FIIL耳机牵手百度 DuerOS 推出了 FIIL 随身星,将耳机贴上了AI的标签;接着FIIL的“老对手”1MORE(万魔耳机)也推出了自家的 AI 耳机 iBFree 2。

  于此同时,咪咕公司与科大讯飞联合推出了智能耳机莫比斯,其具备语音对话、运动监测、智能翻译、出行导航等四大功能,并在12月18号上线京东众筹。而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首届智慧家庭专业赛总决赛上,总冠军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两位校友David朱大卫和Max武巍创立的Vinci耳机项目。

  AI耳机的想象空间在哪?真能和智能音箱一样爆红吗?

  AI连上耳机后,AI耳机就是电子助理+私人FM?

  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尽管对于智能音箱和AI耳机,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定义。但是,通过对已经推出的相关产品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人机交互以及算法推荐是AI耳机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点。

  1.因为人机交互,耳机成了缩小版的“电子助理”

  AI耳机无论是从手持,发展到头戴、耳塞和后挂,还是从动圈,发展到动铁、圈铁,其佩戴方式和扬声器的变化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其实并没有突破性的变革,因为它仍旧是一个音频传输器。而搭载人工智能之后,它变成了一个缩小版的“电子助理”,能够实现人和耳机之间的对话,通过语音交互,来实现对于信息的获取。

  2.因为算法推荐,耳机可以打造专属于你的“私人FM”

  大数据是AI绕不过去的一个技术,也是人工智能的根基之一。当耳机加上了大数据,则可以通过历史记录的数据叠加、LBS定位等新数据获取,让你听到你想听的歌曲。

  AI耳机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于收听数据的清洗、分析,把握用户对于音乐风格的取向,真正让每一个人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歌曲。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传感器对于心率、步数等信息的抓取,配合时间、地点等基础信息,从而得出对于环境的判断,使音乐适配场景。

  除此之外,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认为,巨头和创业者如此积极“拥抱”AI耳机,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耳机的使用场景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

  相对而言,音箱的使用场景固定,较为封闭,而耳机则具有便携的特点,可以随时随地嵌入任何场景之中,能够使人机交互的体验更为方便和快捷。比如,智能音箱的主要使用场景是在家里或办公室,那在骑行、运动、开车等场景中,AI耳机就能派上用场。

  并且,随着AI耳机不再需要通过迁移主设备的信息来完成工作,能够独立运行,使其应用的场景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以往,AI耳机语音交互的实现,需要通过其他的硬件的支持,例如Airpods就需要手机的连接才能完成工作。而最近则出现了能够单独使用的耳机,即不需要外接设备即可完成语音的识别和控制工作。例如Vinci,可以直接实现播放歌曲、语音交互等功能。

  第二、耳机的用户基础数庞大,AI耳机有可能顺利转移这批用户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耳机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3年,除手机附赠之外的耳机出货量将达到4.6亿个。 正如FIIL耳机的联合创始人邬宁在接受采访时提到“AI在智能音箱中是决定性作用,是雪中送炭;而AI在耳机中更多是锦上添花。”

热门文章HOT NEWS
网址导航>>
中文科技资讯 科技魔方 高科技网 财经资讯网 汽车点讯 中国财经消费网 高端金融网 祥房网 中国新闻热线 家电资讯网 财经快讯网 中国财经热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