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IPO的51信用卡,护城河真的固若金汤?

信用卡作为一项简单的非现金交易信贷服务,颇受年轻群体的欢迎,近年来的发卡量和交易额增速一直保持在高水平

 

 

信用卡作为一项简单的非现金交易信贷服务,颇受年轻群体的欢迎,近年来的发卡量和交易额增速一直保持在高水平。庞大的发卡量催生了以信用卡账单管理为主的互联网企业,其中代表企业之一就是51信用卡。

比起其他直接从互金领域切入的企业,成立于2012年的51信用卡最初从信用卡账单管理工具起家,逐渐涉及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现已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并于3月22日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但盈利和提交招股书的背后,51信用卡为自己所筑起的金融科技护城河,可能并不是那么稳固。

“顶风”上市背后,51信用卡的底气在哪?

细数下来,顶着监管压力上市的互金企业不少,如2017下半年的趣店、和信贷、融360等,以及2018年的点牛金融、维信金科等金融科技企业,可谓开启了一轮集体上市潮。

从另一角度看,此时正处于整改备案的关键时期,互金企业选择上市似乎不是一个明智之举,但实际上其中也包含着“学问”。

监管对于互金企业来说将会趋于常态化,故只要企业经营合规,监管对于企业来说或许并非是个大阻碍;此外这里还存在一个心照不宣的行业共识,“顶风”上市对于企业来说,还可以间接向资本证明自己“抗风”能力强。

招股书透露,51信用卡目前拥有三大主营业务,分别为个人信用卡管理服务,这也是其起家的基础业务,再一个是信用卡科技服务,以及线上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这属于 51信用卡旗下的产品51人品所提供的P2P业务。

近几年,线上信贷撮合即投资业务占51信用卡的收益占比增长迅猛,从2015年的18.67%,上升到2016年的67.28%,再提升到2017年的71.73%,成为51信用卡主要的收益来源。2017年,51信用卡收益总额为22.69亿元,其中信贷撮合及服务收益16.27亿元,是51信用卡当前的营收重点。

至于“顶风”上市的51信用卡“抗风”能力如何,我们不妨从其营收重点业务上进行分析。

招股书成51信用卡“照妖镜”

不夸张地说,上市相当于一面“照妖镜”,企业所暗藏的风险也被揭露在大众眼前。

51信用卡在招股书中,对其可能存在的业务及行业风险进行了相当篇幅的描述,其中一项隐含的风险一旦出现,对其营收所造成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随着国内环境对网贷业务监管的进一步趋严,51信用卡的主要营收来源——信贷撮合服务毫无疑问也面临着监管重压,而监管对51信用卡来说隐藏着两大风险。

一来,假设出于网贷行业健康发展的考虑,监管政策变得愈加严苛,倘使信贷撮合及投资业务被纳入违规项目,那么51信用卡的主要营收业务毫无疑问将会遭受重创。此外更为现实的是,在监管备案期间,51信用卡若未能及时完成备案,其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也会面临被取缔的可能。

二来,数据显示51信用卡在2017年面向信用卡持有人的贷款产品交易里,大约74.1%来自信用卡管理用户。

从数据中至少可以看出,51信用卡的基础信用卡管理服务,为其贷款金额的促成提供了较大的流量来源。但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51信用卡的信贷撮合服务过于依赖其旗下的信用卡管理用户,而对于非信用卡管理的用户来说,吸引力似乎不是很大。由此也可进一步推测,过度倚重信用卡管理用户“生存”的51信用卡,对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的备案及合规化也越是紧迫。

由监管所带来的隐藏风险,也并不能成为51信用卡“抗风”能力强弱与否的直接证明,顶多表明51信用卡目前受单一营收业务的牵制过大,比起其他多元化收入均衡的互金企业来说,其更易受到监管之风的威胁而已。

但有一点可以预测的是在监管大环境下,51信用卡的营收虽然近两年有了明显增长,但其后续的发展依旧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51信用卡的两种窘境

实际上,除了目前还未直接表现出来的监管风险,51信用卡还面临着一些真实的窘境。

一、科技、信贷介绍服务营收占比双双下降

去年12月份相继发布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以及《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现金贷综合资金成本不得超过36%的年化利率。

《通知》背景下,51信用卡的业务也受到了影响。由于其若干小额短期贷款年利率已经“触犯”政策红线,即超过36%,故而该业务在2017年底被终止。虽说此项业务的收益占51信用卡总收益不大,只有3.7%,因此该业务的终止对51信用卡的收益似乎无伤大雅。

不过从其业务上的多元化方向考虑,这一占比不大的业务多少有些分量,对51信用卡来说算是食之“有”味,弃之可惜。

此外还有另一被忽视的点,招股书显示的51信用卡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收益连年增长,而信用卡科技服务费、信贷介绍服务费的收益却在2015至2017年逐年降低。尤其是信用卡科技服务费,曾在2015年占51信用卡总收益的50.16%,贡献了一半营收,却在2017年骤降至6.19%。

同样,信贷介绍服务费的收益在2015年占总收益的比例也高达30%,2017年也下降至8.35%。一边是信贷撮合业务的崛起,另一边两项业务的营收占比却在“陨落”。

营收占比在下降,但收入却在逐年增长。且先不说两项服务收益占比的降低对51信用卡而言会造成何种直接的不利影响,但这意味着曾经是51信用卡营收强项的信用卡科技服务以及信贷介绍服务,却没能继续发挥其强大的营收能力。

或许是信用卡科技服务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或许是51信用卡没能维持先前信用卡科技服务的魅力,转移了发展重点。但曾经的营收重心正在沦为营收“配角”,也着实值得深思。

二、营销成本居高不下

内忧说完,再来看外患,51信用卡还面临着营销成本投入过多的窘境。

先谈一谈51信用卡低获客成本的背景。从信用卡账户管理起家的51信用卡,在信用卡管理用户数量上有着深厚的积淀,这一优势不仅为其逐步渗入网贷等业务领域提供了流量,同时也为其赢得了低成本的获客方式。

在2017年新用户越来越难挖掘的情况下,互金行业获客成本普遍高于百元级,51信用卡却能将自身平台的人均获客成本维持在19.2元左右。相比其他平台的高获客成本,51信用卡要省去不少获客投入资金。

然而获客成本的低廉不代表获客效率的提升,获客成本低的背后,51信用卡却需要付出高额的营销及广告费用成本。

数据显示,51信用卡在营销及广告费中的支出,从2015的1.30亿元,到2016年的1.70亿元,猛增到2017年的5.98亿元。

营销费用投入的增大,也暴露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在这个削尖脑袋都想着入行的互联网时代,不是只有51信用卡看到了信用卡账单管理的商机,其他玩家纷纷涌入抢夺机遇,市场上这一赛道的玩家已经从原先的稀少变成了拥挤。

也就是说,近年来业务涉及信用卡账单管理的同类平台逐渐增多,市场上类似于51信用卡这样的企业,有卡牛、挖财信用卡、我爱卡等。虽说不同的信用卡管理企业有着各自的特征和优势,不过可想而知的一点是,平台们都想从信用卡管理这一场景切入,获取基础的流量资源。

反观51信用卡,即使其获客成本低廉,但获取新用户是越来越困难了。再进一步分析,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随之而来的是产品和技术服务撞车的尴尬,51信用卡在挖掘新用户上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因而,营销及广告费用投入的激增并非单纯的市场扩大目标,而是激烈竞争下51信用卡不能不妥协的现实。

内外窘境的双重压迫下,谋求上市的51信用卡看似实现了盈利,实则背后压力重重。

51信用卡的护城河稳固吗?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妨从51信用卡的下一个发展目标,即渗入无卡用户这一计划,思考这一想象空间能有多大。

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得先对51信用卡的基础业务进行简单分析。

作为依靠一款工具型产品起家的平台,51信用卡所走的路子并非个例。其先通过账单管理服务对其他业务进行引流,再通过不断探索寻求最佳的盈利模式。这也不难看出,目前的51信用卡虽说主要提供信用卡账单管理服务,实际上其主要盈利来源却是P2P网贷,这是互联网企业普遍的变现之道。

但由于是一款工具型产品,51信用卡在变现道路的探索上就容易受到限制。毕竟从免费的服务延伸到盈利层面,这种突然转变的主客群关系就会变得十分微妙,在盈利模式的构建上也容易遭受困境。

此外,从信用卡账单起家的51信用卡,也面临着信用卡领域的业务扩张难题。众所周知,信用卡持卡用户是各大巨头们的香饽饽,谁都想抓住这高达2.8亿的持卡人群,除了发卡银行,还有互金巨头,甚至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目光都聚焦在这个领域。

而或许是为展开错位竞争,又或许是为单纯增加变现渠道,51信用卡下一步所瞄准的少卡甚至无卡用户的发展诉求,似乎路子走得不会那么顺畅。首先入局其他领域就意味着将与更多玩家争夺一块蛋糕,况且是51信用卡不太擅长的领域,因而51信用卡还应注意到,并非拥有信用卡用户这一流量,其就能将其他非持卡用户轻易收入囊中,目前来说还存在一定困难。

综合来看,冲刺信用卡管理第一股的51信用卡,其先入局的优势自然存在,并为其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不过从其招股书中所透露的隐含风险,以及已经遭遇的平台窘境可知,51信用卡为自己所构筑的上市护城河,面临着一些可能的决堤风险,往后可能会演变成发展上的大阻碍。

此外对于当前业务线过多的51信用卡来说,其互金生态的终极目标能否构建起来,持续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就得看这些小的护城河是否稳固了。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专栏推荐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网址导航>>
中文科技资讯 科技魔方 高科技网 财经资讯网 汽车点讯 中国财经消费网 高端金融网 祥房网 中国新闻热线 家电资讯网 财经快讯网 中国财经热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