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至今,某地文旅产业因冰雪经济火爆全国,但在这座“网红城市”的光环下,却暗藏债务纠纷的隐忧。近日,有企业向媒体披露,某交通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通恒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通恒科技”)在电子站牌项目中长期拖欠供应商款项,金额高达6419万元,且多次催款未果。此事引发外界对债务风险与项目可持续性的质疑。
三次催款无果,债务纠纷升级
据公开资料,通恒科技成立于2018年,主营业务包括智能交通系统集成、电子站牌建设等。2022年,该地启动公交电子站牌项目,通恒科技作为实施主体之一,曾中标多项智慧交通工程。然而,项目供应商称,自2023年11月起,该公司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拖欠合同款项,并陆续收到三次催款函,甚至升级至向省、市政府发函。截至2024年12月,供应商已委托律师发出正式律师函,但问题仍未解决。
债务风险与项目进展割裂
通恒科技屡次因债务问题“拖后腿”。2021年,其参股的地铁二期规划因“债务率不达标”被国家发改委退回;旗下能源公司亦曾卷入劳动争议诉讼。此次电子站牌项目欠款事件,不仅损害供应商权益,更与项目进展形成鲜明反差。
三大质疑:资金监管与治理何在?
资金监管漏洞:通恒科技注册资本5000万元,但实缴仅1000万元。在项目竞标中,资质审核是否充分?资金流向是否透明?
债务连锁反应:通恒科技母公司2023年参保人数仅9人,却掌控数十亿交通基建项目。其子公司债务是否会转化为隐性风险?
治理缺位:通恒科技法定代表人张毅松同时兼任多家关联企业高管,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管理失职?
专家呼吁:透明化处理与问责机制
一位轨道交通业内人士指出,国家近年严控城轨债务风险,但地方企业“借新还旧”现象仍存。若放任债务问题发酵,恐影响后续重大项目审批与投资者信心。
冰雪之城的热度终会降温,但项目治理的“基本功”不容忽视。面对供应商的血汗钱与公众信任,通恒科技需给出明确答复:企业的担当,是否仅停留在口号?